Eye On:設計師楊展發掘可能 顛覆時裝常規 執著「醜」的美

01-08-2019

【明報專訊】

到K11「公共時裝展」訪問香港設計師楊展,到場時只見他剛爬上梯子,將剛剛脫掉的鈴鐺掛回展品上,旁邊幾個助手明明可幫上忙,他卻選擇親身上陣。明知記者到了,他仍一心把鈴鐺放回原處。記者心想:「訪問重要,還是補上展品重要些?」楊展的16年時裝生涯,就是那麼執著地走過。他不着重名成利就,懶理你是誰,只堅持自己的創作與美感就夠了。

楊展這名字,好像很多人認識,又好像不是。怎麼說呢?他在時裝圈打滾十多年,早於2003年香港青年設計師比賽中接過「最高創意獎」;其後又在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大獎中取得佳績;曾跟本地時裝大師陳仲輝學設計;還擔任過G2000首席時裝設計師,如此漂亮的履歷,怎會被人忽略?「要一直參加比賽,藉此頻頻曝光。那時候又要一直教跆拳道、教游水為生。」那是世道艱難的問題吧。在香港從事設計要被人記住很難。更何况,對於當時身兼多職為籌集資金製作系列的他來說,有沒有人記得「楊展」其實不那麼重要,「只要有人記住楊展的作品就好了」。為了再三提醒其作品的存在,譜寫自己的時裝夢,品牌「Yeung Chin」,在他入行10年之後終於誕生。

剪裁百變難料 審美獨特不動搖

楊展向來有一套獨特的審美觀,認為「醜」與「解構」是時裝的完美主義,即使遇上有人質疑,他也從未動搖,反用6年時間,逐一呈上「證物」,證明自己的看法。「個個都鍾意用『靚』來定義成功的設計,其實這標準又是誰給定義?而且身邊有太多『靚』嘢啦,太悶了,有沒有一些能夠打破固有美學框架的東西,挑戰我們的底線?」楊展摸索多年,終在自家品牌的2018秋冬系列有了個總結。「原來不止是設計,人類的體態也必需要打破常規,誰說高才可以躋身於天橋上?瘦才叫標準模特身形?」於是,在他的騷中見盡高矮肥瘦、不同國籍、滿身刺青,甚至裸體上陣的模特兒。

系列中的設計,為了拒絕主流的美,因此他用上背道而馳的時裝美學來演繹作品,例如不規則、多層次、不完整、錯綜交疊等元素,這些看似難以服眾的剪裁,楊展卻刻意將之安放於同一系列當中,成就一個顛覆常規美學的系列。「為配合市場,設計隨時都可以變commercial,堅持個人理念卻非每位設計師可以做到。更何况,我一直認為靚的東西,本在香港已不見蹤影,若然我也放棄不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設計,就沒有別人做。」楊展對自己的美學非常執著。

行為藝術與時裝融合演出

時裝講求突破與創新,設計師慣常用嶄新的布料、前所未見的輪廓、大膽的用色,以及前衛的剪裁等手法呈現這兩大法則。但對於楊展來說,時裝並不在於衣服各個細節的表達,「時裝,本就與不同的藝術範疇共生共滅、互相依賴,就如音樂、攝影、繪畫或行為藝術等。時裝騷完了,story telling演繹得很精彩,衣服製作得再美輪美奐,又如何?系列真的impress到觀眾嗎?還是仍然只放眼於設計的美醜?」「那倒不如將時裝與不同的媒介結合,看看能否生出前所未見與震懾人心的作品,或許更有意義吧。」他早就明白,時裝的本質,就是藝術的一種,不同藝術之間,本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,各方必須互相交流,才可蛻變出更優秀的藝術品。楊展於K11 FASHION DECODE展覽中,以「FASHION SOUND」為題衍生的作品,正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具體說明了他對時裝與藝術的理解,特別強調時裝、聲音、舞蹈、音樂是如何互動與結合。

設計師將展覽劃分成5個部分,那個充滿鈴鐺與影片的區域是亮點。楊展介紹那滿載鈴鐺元素的設計前補充:「一直很討厭鈴鐺,女性化之餘更是一種噪音。不過,這跟我們平日為了躲避身邊不願聽進的聲音,而選擇塞上耳機以助隔音有何分別?」「為何人總不嘗試接受與自己對立的東西?當你選擇接納的那刻,也選擇了包容與欣賞。」楊展盼借一系列擁有鈴鐺的服飾與裝置,讓體驗者反思更多。再緩緩走到影片區,楊展解釋:「不止時裝、不止舞蹈、不止音樂。」即影片展區包含的3種媒介,「如你所見,影片正在播放的,是展覽部分作品的創作過程,但並非重點。這兒更有舞蹈表演、打字機發出聲響帶領舞者躍動、現代山歌對唱等環節」。

眾多媒介當中,楊展說最喜歡用行為藝術與時裝合演,「衣服的設計本就考慮到人體各種姿態而衍生,如穿者行走時的動作、乘車時的坐姿……也有關於動作與服裝的合演」。2016年,楊展與本地染坊陳蘭記共創而成的實驗裝置《靛藍雨》,便是身體與衣服交織的最佳例子,「這是我最愛的實驗作品之一,房間吊起成千個玻璃瓶,瓶內有靛藍染料,會一滴滴緩緩落下地面的布料上,最後創出獨一無二的布料圖案外,玻璃下方還有舞者於雨中跳舞,彼此互相輝映」。

訪布料基地帶布回港

上文提及的鈴鐺、山歌對唱在展覽主題「FASHION SOUND」內出現,楊展解釋:「這一切也源於苗族。」苗族,散落於世界各地,貴州則是其中一個重要聚居點。他說貴州是中國最貧窮省份之一,苗族卻是此地的重要文化遺產。「苗族女士穿的裙子很短,一彎底身就會走光的那種,原來全為了留守家中,不願外出工作。居於不同地域的苗族,也會自生一套穿衣文化,以位於六盤水的長角苗一例,髮髻非常巨型,衣服以橙色圖案為主,內襯白色示人。從六盤水乘車大概5小時左右,即到達劍河,那裏又是另一番景象,族群的衣服以藍色為基調,內層則用上彩色襯托,同時冠上銀色頭飾。」楊展為了深入了解苗族遠赴貴州,還一訪當地的造布基地,更將不同布種帶回港。這樣做,為的是鞏固自家品牌的獨特性嗎?「不是,是為了文化傳承。」

「苗族是一個有能力生產上盛布料的民族,自己織、自己染,甚至自己做後期加工,親力親為。但布料之所以需求少,只因部族以外的地區仍未察覺其可取之處,那倒不如自己做一做推手,將本就不應被人忽視的技藝發揚光大,延續苗族的獨有工藝。」因此,展館每個角落幾乎也能嗅到苗族的氣味。他如何將這些豐富的靈感消化,再轉譯成實質的設計呢?「不想透過太多話語解釋,反而想大家能夠在我創作的空間裏,切身感受我的思維、我的情緒與感受。」

文:王海燕
編輯/林曉慧

1 / 6 這個充滿稻草的空間,是設計師設置的最後展館環節。展區內時裝作 . . . . . .

放大

2 / 6 2018秋冬系列,楊展請來不同種族與體態的模特兒演繹作品。

放大

3 / 6 充滿鈴鐺元素的空間是展覽的重要部分。

放大

4 / 6 圖中可見的皮革裙、魚骨裙、上衣背心,都是楊展的設計。

放大

5 / 6 這是展館的第4部分,內裏播放8段不同藝術音樂短片,及打字機整 . . . . . .

放大

6 / 6 展覽上,其中一件用苗族布料製成的設計,應用於領位的材質有防水 . . . . . .

放大